区块链简史:从比特币到以太坊它是怎么一步步

2025-07-20

  

区块链简史:从比特币到以太坊它是怎么一步步发展来的?

  在前面两篇文章中,我们分别聊了什么是 Web3、什么是区块链。如果你已经读过,那么今天,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件事串联起来——

  很多人说 Web3 是未来,其实它的根扎在区块链这项技术之中。而区块链本身,也经历了一场从“电子现金”到“互联网基础设施”的演变。

  今天这篇,我们就拉出一条时间线,一起来看看:区块链是怎么从比特币一步步走到以太坊、走到今天的 Web3 世界的。

  打个比方:如果 Web3 是汽车,那区块链就是发动机,没有它,车根本跑不动。只不过这辆车,不是要跑得快,而是要把权力还给用户、把数据还给个人、把控制权从平台手里拿回来。

  因此,Web3是目标,区块链是工具。理解这一点后,我们再来看区块链的发展过程,就能清楚看到:这项技术,最初并不是为Web3而生,但最终却成了Web3的基石。

  于是,比特币诞生了。而为了让每一笔交易都安全、公开、无法篡改,中本聪设计了一种新的记账方式 —— 这就是“区块链”。

  说白了,就是一个所有人共同维护的、不断追加的新型账本。每 10 分钟生成一个“区块”,每个区块都打上时间戳、连接前后、无法篡改,就像一串链子一样。

  在这段时间里,人们更关心的是:“它到底值不值钱?” 而不是“它能不能改变互联网”。

  比特币出来几年后,一位年仅 19 岁的天才少年——Vitalik Buterin(V神)开始思考一个更大的问题:

  “如果我们可以把各种规则都写进区块链,像程序一样自动执行,会不会更有趣?”

  于是他发起了以太坊(Ethereum)项目,并在 2015 年上线。最大的突破就是引入了“智能合约”机制。

  简单说,智能合约是一种运行在区块链上的自动程序,可以设定条件、自动执行、无需第三方。这让区块链不再只是“账本”,而变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应用平台(DApp 平台)。

  从这时起,“Web3”的雏形开始出现:链上身份、链上资产、链上治理,逐渐浮出水面。

  2017年,基于以太坊的ICO热潮拉开帷幕。虽然不少项目最终演变为骗局,但它让世界见识到了一个事实:

  以 Uniswap、Aave、Compound 为代表的 DeFi 协议,允许用户在链上完成借贷、换币、存币生息等操作,无需银行,无需中介。这一波热潮,在 2020 年被称为“DeFi Summer”。

  2021 年,Beeple 的 NFT 艺术品在佳士得以 6900 万美元拍出,让整个世界开始关注“数字资产”的唯一性和确权问题。

  从 MakerDAO 到 ConstitutionDAO,人们开始用链上工具组织社区、治理资金、决策走向,一个新的“组织形态”开始出现。

  这时候,Web3 不再只是理念,而是成了有实际用例、有产品、有用户的生态系统。

  一是模块化架构崛起。为解决以太坊拥堵和高费用问题,项目如 Celestia、EigenLayer 通过拆分“共识、数据、执行、结算”等模块,实现区块链像搭积木一样灵活组合。

  二是AI 与区块链的融合加速,共同构建更智能的 Web3 生态。两者互补:区块链带来可信与去中心,AI 赋能理解与自动化,结合后激发全新可能,如:AI 辅助生成 NFT、合约、游戏内容;去中心 AI 网络;与零知识证明结合,保障 AI 推理的隐私与可信,以及链上智能体AI Agent 的崛起。

  AI Agent 的出现,正让 Web3 变得更加普惠和自动化,让更多人“无需写代码,也能参与链上世界”。

  区块链最初只是一个点对点的账本,如今已演变为支撑Web3愿景的关键基础。正因为有了它,Web3才可能不依赖中心平台、不受巨头掌控,让用户重新拥有数据主权、资产主权、身份主权。

 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帮你理清了“区块链+Web3”的发展脉络,欢迎点赞、转发、收藏,分享给你身边也在摸索这些概念的朋友们,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你最关心 Web3 的那部分。

  下一篇文章,我们将带大家继续深入探索,WEB3的几大实际应用场景,看看Web3里的几大核心赛道:DeFi、NFT、DAO,到底在做什么,又有什么想象力?带你了解Web3到底能干啥?

上一篇:政治局集体学习专议这项技术发展习有何深远考
下一篇:书单 货币与权力:读懂国际货币体系(20本经典著